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

炉边话明史——太阳明明朱光佛



旧时民间以夏历三月十九日为太阳生辰,并有《太阳经》,第一句为“太阳明明朱光佛”。周作人《知堂集外文·朱天君》还说他在绍兴时看到过朱天君神像,“披发赤足,一手高举持一圈,说者谓披发赤足皆纪实,圈即象征缢索”。这个朱天君就是在煤山上吊的崇祯帝。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一亦说:“吾乡(宁波)以三月十九日为太阳生日,此盖有故。国朝定鼎之日,吾乡遗老最盛,每以庄烈殉国之日,私设野祭,相聚拜献,但以事涉禁令,不能明言,于是以太阳为君征,以忌日为生辰。”可见这种风俗,一度流行于浙东,大概当初和南明政权有关。我在年轻时,也听父老说太阳生日,问他们太阳怎么会有生日,却答不上来,也含有忌讳的意思,此时已是民国,说明某些忌讳的流行,到后来大家都已说不清楚,而忌讳如故,就像西洋人之忌“十三”一样。

言归正传,这里要说的是后人对崇祯的评价问题。

《明史》云:“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万岁山即煤山,也即景山,现在景山上有一棵大树,相传崇祯即缢死于此树下,这是附会之词,后来收葬他的是昌平州吏目赵一桂。

至于崇祯亲书遗书事,各书记载,全无相同。黄云眉《明史考证》云:“《甲申传信录》书血诏于前襟云,‘自朕失守社稷,无颜衣冠终于正寝’。并无‘诸臣误朕’及‘勿伤百姓’等语。由事实观之,转足征信。盖当李自成军入城之际,群臣仓皇奔避,即目睹庄烈帝尸,亦安能从容致详于诏语?诸书各凭传闻,自缀文字,据繁固不若据简,且果有前述等语,亦徒见庄烈帝之以贤主自居,至死犹欲欺后世耳。”

末了两句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崇祯生平,刚愎自用,急躁独断,猜忌多疑,功罪混淆,终致手忙脚乱,掀翻御座,斥辱大臣,还说“文官个个可杀”(这也是“诸臣误朕”的由来)。连周皇后也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偏信宦官,也是他的致命伤,仅仅凭关外逃来的一个太监密告,就把封疆大臣袁崇焕斩了。崇焕之冤,直到南明还未昭雪,而信崇焕通敌的,却都是正人遗民(如张岱),这是因为圣旨明文,便可成为铁证。崇祯的性格倒很鲜明,这性格也决定了他的行动,带来了他的悲剧。

十七年中,宰相用了五十人,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巡抚被杀十一人。查继佐《罪惟录》说:“帝勇求治,寡欲崇俭,鳃鳃民瘼,独少推诚,稍舞智,往往以处逆魏之法绳其下,于是诸臣救过不暇,即贤者亦或宁自盖。而坚任诸内侍,益灰豪杰之隐。曰吾自不旁落,已旁落矣。”末两句说得尤为冷隽,后来便有太监的开城迎“贼”。

全祖望《庄烈帝论》云:“夫其忧勤明察,固不可谓为亡国之君,然刚愎自用,怙前直往,亦不能辞于亡国之咎。”全氏又批评崇祯不与清太宗议和之失。孟森著作中,对崇祯的责备尤为尖锐。

但他即位后,确是奋发有为(如除客魏),对后宫,也不像万历、天启那样荒唐,后人所以对他怀念体谅。陈登原《国史旧闻》曾作了这样分析:“此后异族入主,因民族而恕之,前世衰势相沿,因历史而恕之,归罪亡国大夫,又以不当由伊一人负责而恕之。”还有一点,就是他死国的惨烈,因而朱天君还是为后人所同情。像周信芳先生主演的《明末遗恨》自始至终饱含着悲凉情调,加上他的苍劲的沙喉咙,他的踢靴的绝技,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那样的好戏了。其实演戏就是演戏,它的效果就在视听上的审美感受。麒派虽实繁有徒,能演崇祯的则寥若晨星。虽然在他落难时,这也成为一桩大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