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

中东史——近代以来的国际舞台与地缘政治



中东作为东半球的地理中心所在,可谓联结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和纽带,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黑海与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丁湾之间的曼德海峡、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两洋三洲五海的世界”之特殊位置,赋予中东在东西方交往的历史长河中长期扮演极其重要的地缘角色。爱琴海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无疑融入了中东古代文明的诸多元素。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世界的扩张、丝绸之路的繁荣、阿拉伯人的征服、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和奥斯曼帝国的圣战,皆曾在中东传统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和全球化的历史步伐,中东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首开西方基督教世界对于中东伊斯兰世界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先河。在殖民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辽阔疆域成为西方殖民列强蚕食和瓜分的“东方遗产”,恺伽王朝统治下的伊朗则是英国与沙皇俄国所瓜分的势力范围,往昔如日中天的古老帝国已成日薄西山之势,风雨飘摇。至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奥斯曼苏丹之历经六百年的统治基业灰飞烟灭。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之上,中东的古老土地释放出崭新的活力和生机,一系列新兴国家相继登上历史的舞台,争奇斗艳,异彩纷呈。随着诸多主权国家的建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时代亦宣告终结,中东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明显提高。

1945年,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在开罗签署协议,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随后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包括北也门(1945年)、利比亚(1953年)、苏丹(1956年)、摩洛哥(1958年)、突尼斯(1958年)、科威特(1961年)、阿尔及利亚(1962年)、南也门(1967年)、巴林(1971年)、卡塔尔(1971年)、阿曼(1971年)、阿联酋(1971年)、毛里塔尼亚(1973年)、索马里(197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76年)、吉布提(1977年)、科摩罗(1993年)。阿拉伯国家联盟设有成员国组成的议会和秘书长,总部设在开罗。1960年,联合国承认阿拉伯国家联盟作为地区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的目的是寻求成员国在卫生、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协调成员国的外交政策,不干涉成员国的主权和内政。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后,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布共同抵制以色列,规定成员国不得与以色列媾和。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联盟支持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支持埃及抗击英法以三国入侵和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支持北也门和沙特阿拉伯与英国进行斗争,尤其是支持巴勒斯坦的解放运动。然而,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之间存在明显的贫富差异和尖锐的政体对立。冷战时代,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形成保守的亲美国家与激进的亲苏国家的矛盾。1979年,阿拉伯国家联盟大多数成员国反对埃以单独达成和解,取消埃及的成员国资格,总部迁往突尼斯,中断与埃及的外交关系。1989年,阿拉伯国家联盟重新接纳埃及作为成员国。1980—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联盟大多数成员国支持伊拉克,叙利亚和利比亚却支持伊朗,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再度面临危机。90年代,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叙利亚的马龙派基督徒和苏丹南部达尔富尔地区出现非阿拉伯化的分离倾向。

中东史——近代以来的国际舞台与地缘政治

阿盟驻开罗总部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