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

航海图世界史——改变大西洋到亚细亚航线的苏伊士运河

急速接近的欧洲与亚洲

1869年,地中海的塞得港与红海的苏伊士之间开通了一条长约162千米的苏伊士运河。结果,“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之间自大航海时代以来需要绕过好望角才能连接的传统模式发生了改变,地中海与印度洋被直接地连到了一起。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英国伦敦到印度孟买之间的距离缩短了5300千米,航程变成了原来的1/3。但苏伊士运河不只是一条欧洲通往亚洲的近路,更是连接“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将美洲大陆、大西洋、欧洲、印度洋以及亚洲连接在一起的“海上航线”的新的交通要道。这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势力为了确立自己的霸权而修建的交通动脉。

苏伊士运河在建造之初特别强调其公益性,号称“这是面向所有人的中立通道”,“所有人都可以平等使用的通道”。但是,修建运河的费用是预算的两倍以上,负责建设的埃及政府面临财政上的困难。1875年,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将手中持有的苏伊士运河公司股票(占全部股权总额的44%)全部卖了出去,英国首相迪斯雷利(1804—1881)立即向犹太金融巨头罗斯柴尔德家族借了大约400万英镑,购买了伊斯梅尔手中的全部苏伊士运河公司股票,并且派遣了三名董事前去任职,掌控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实权。从此以后,英国就掌握了苏伊士运河这个新的交通动脉。英国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2年,增加了大约65倍。

蒸汽船时代与帝国通道

19世纪上半叶,是诞生于新兴国家美国的“快速帆船”(clipper)的全盛时代。船身细长、3根高高的桅杆上约有20张横帆的快速帆船,即便在微风的天气下也能够以五节至六节(每小时9千米到11千米)的速度航行。因此,直到1860年,木造的帆船十分普遍,木材资源丰富的美国也成为世界造船业的领导者。

不过,随着蒸汽船的诞生,木船开始向铁船转变。铁船的重量只有木船的3/4,而且拥有航行中不容易漏水、防火性强、造船的材料容易调配等优点。19世纪70年代,“柔韧”的钢铁取代了传统的生铁,使得铁船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1860年,英国只有三成铁船,到了1916年,英国的铁船数量已经占船舶总数的97%。随着不依赖风力也可以进行航海的船只普及,人类开始需要更加精确的海图。

但是,蒸汽船需要大量的煤炭作为燃料,船舱的大部分空间都被用来储存煤炭,留给货物和人员的空间就变小了,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

于是人们为了节约煤炭而对船舶用蒸汽机进行了改进,英国也在各地设置了煤炭储藏所,率先建立起一边补充煤炭一边进行远距离航行的模式。要想在航线漫长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进行航海,用来进行能源补充的煤炭储藏所是必不可少的,而用来守护航线的海军和守护煤炭储藏所的海军陆战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蒸汽船时代的“海上航线”来说,保护补充煤炭的中转站是非常重要的。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之所以被迅速地殖民地化,就是出于上述的这个原因。在蒸汽船的航线逐渐确定下来的过程中,“第三世界”的轮廓也终于变得清晰起来。

站在“海洋”的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帝国主义时代,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欧洲经济危机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保障自己的煤炭储藏所和航线,争夺“海上航线”的主导权的时代。英国的三C计划与德国三B计划的对立,也是围绕世界海洋网络的争夺而产生的。由于海面上的局势十分动荡,列强也开始为了不知何时可能爆发的更大纷争而进行准备,对海图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了。

另外,在从帆船到蒸汽船的转变中动作缓慢的政府,会委托蒸汽船公司帮助运送邮件,并且提供资金作为补偿,这也给蒸汽船的普及提供了资金上的援助。英国民间的半岛东方轮船公司(P&O,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在开设从伦敦到印度卡利卡特的定期航线之时,就因为每月一次运送邮件,从英国政府处得到了巨额的补偿金。1858年,东印度公司解散后,半岛东方轮船公司成为英国“帝国通道”的新领航员。

被强迫改变的“第二世界”

19世纪,欧洲开始城市化,城市人口显著增加。对于欧洲来说,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生鲜食品不会腐烂变质的冷藏船应运而生。南北美洲的未开拓地带成为欧洲新的种植园,大农场变成了提供肉食的牧场。“第二世界”的分工体制快速形成。人口急剧膨胀的欧洲在“海上航线”的支撑下,将南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粮食仓库。印第安人用来狩猎野牛的美国中西部大草原,瞬间被欧洲的移民们占领,变成利用联合收割机大量生产小麦的大农场和用带刺的铁丝网包围起来的大牧场。西部的肉牛被牛仔们赶到最近的火车站,然后统一送往芝加哥进行屠宰,变成牛肉。从南美的阿根廷到巴西南部的潘帕斯大草原也被意大利移民变成了牛羊的牧场,成为欧洲的粮库。

就这样,19世纪的欧洲人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将人口稀少的“第二世界”从传统的狩猎和采集社会开发成为从属于自己的大农场和牧场。

因为蒸汽船而活跃起来的北大西洋航线

随着不受风力影响的蒸汽船的普及,利用包括偏西风海域在内的广阔海域展开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也变成了可能。19世纪后半叶的大西洋完全变成了“移民之海”,进一步加强了欧洲大陆与南北美洲之间的联系。

19世纪出现了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民族迁徙”。从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间,欧洲有3600万人移民北美洲,360万人移民南美洲,200万人移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和亚洲也有少量移民。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欧洲化。在亚洲,有很多中国人和印度人被作为苦力,运往东南亚、美洲以及非洲的种植园和矿山进行劳动。

南北战争之后,美利坚合众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欧洲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双向的资源、金钱和人员流动,使海运业更加兴盛,特别是北大西洋海域甚至发展出专为“大型客船”(passenget ship)准备的“海上道路”。

虽然客船的航线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但最繁荣的还是北大西洋海域,因为有很多人怀揣着在美洲大陆的新天地获得成功的梦想(American Dream)而来到这里。19世纪60年代之后,多家航运公司共同在北大西洋海域举办了一项活动,授予以最快的平均速度横跨大西洋的船只一条细长的蓝丝带,允许其系在桅杆的最高处。这就是蓝丝带奖。对于拥有最快速度的船只的公司来说,是最好的宣传。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865年,到1894年间,每年从欧洲移民到纽约的人中,大约有12万英国人,11万德国人。1895年到1914年,每年有16万意大利人移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