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百科小知识

中东史——走向鼎盛



政治基础的转换与政治重心的东移

麦地那时代,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的宗教,哈里发国家是阿拉伯人统治的国家,阿拉伯人的分布区域与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大体吻合。至于被征服地区非阿拉伯血统的土著居民,大都尚未皈依伊斯兰教,因而无力角逐于哈里发国家的政治舞台。倭马亚时代,哈里发国家继续强调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合而为一的原则,实行阿拉伯穆斯林对于非阿拉伯血统异教人口的统治。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被征服地区非阿拉伯血统的土著居民纷纷放弃原有的信仰,加入穆斯林的行列。广泛的宗教皈依改变着哈里发国家的社会构成;非阿拉伯血统的异教臣民纷纷改宗伊斯兰教,却得不到相应的权利和地位,只能屈居于阿拉伯人之下。倭马亚王朝逐渐陷于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直至最终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哈里发国家兼用南方阿拉伯人和北方阿拉伯人,极力消除阿拉伯人内部的分裂倾向。南方阿拉伯人作为阿拔斯派运动的重要支持者,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南方阿拉伯人穆哈拉布家族的叶齐德·穆哈拉布和凯斯里家族的赛耳德·萨勒姆·阿卜杜拉分别出任巴士拉总督和库法总督。北方阿拉伯人亦未被排斥于哈里发国家的政权机构之外;倭马亚王朝的重要将领古太白·穆斯林家族的后裔萨勒姆和赛耳德相继出任巴士拉总督和亚美尼亚总督,希拉勒部落的佐法尔·阿绥姆出任希贾兹总督,乌凯勒部落的伊斯哈格·穆斯林亦在曼苏尔的宫廷权倾一时。

然而,倭马亚王朝的覆灭毕竟结束了阿拉伯人统治的时代。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历史进入崭新的阶段。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贵族开始崛起,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政治势力。哈里发国家不再是仅仅代表阿拉伯人的利益,其统治基础明显改变。随着伊斯兰教在诸多民族中的广泛传播和阿拉伯人统治的结束,信仰的差异逐渐取代民族的对立,成为哈里发国家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进而导致伊斯兰神权政治的重建。阿拔斯王朝是在否定倭马亚王朝世俗化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政权,国家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阿拔斯哈里发源于宗教领袖伊玛目的地位,其权力被认为是来自安拉的赐予。哈里发每逢朝廷典礼和宗教节日皆身着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遗物的斗篷,并在宫中聘用宗教学者依据经训阐述的原则制定统治政策和进行神学宣传,以示其权力的合法与地位的神圣,自居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世界的捍卫者。

阿拔斯派运动发端于伊斯兰世界的东部,阿拔斯家族在伊拉克拥有众多的追随者,而呼罗珊的起义直接导致了倭马亚王朝的覆灭。因此,阿拔斯王朝建立以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重心逐渐东移,呼罗珊无疑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伊拉克则取代叙利亚成为哈里发国家的中心所在。相比之下,叙利亚和埃及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阿拔斯哈里发国家“从地中海的帝国转变为亚洲的帝国”。穆斯林社会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相对削弱,东方古老的传统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产生广泛的影响,“世界帝国的盛世概念被引入伊斯兰世界”。

从平息反叛到排斥异己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尚不稳定,哈里发的首要任务是铲除政治隐患和排斥异己势力。阿布·阿拔斯(750—754年在位)在库法登基时自称赛法赫(阿拉伯语中意为屠夫),即位不久便对倭马亚人实行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旨在摧毁旧王朝的残余势力。750年6月,倭马亚家族80余人应阿布·阿拔斯的叔父阿卜杜拉·阿里的邀请,来到巴勒斯坦的阿布·弗特鲁斯城中赴宴,席间悉遭杀害。只有希沙姆的嫡孙阿卜杜勒·拉赫曼戏剧性地逃离宴席,潜往马格里布,后在伊比利亚割据自立。倭马亚王朝的历代哈里发虽已不在人世,他们的陵墓却依然遭到破坏,尸体尽受凌辱。希沙姆的尸体尚未腐烂,被掘墓者鞭打之后,焚为灰烬。欧默尔二世由于素有圣徒的美称,免遭掘墓毁尸的劫难。

倭马亚时代后期,什叶派曾经与阿拔斯派在“归权先知家族”的政治基础之上结成联盟,共同反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然而,什叶派的目标在于建立由阿里的后裔所统治的国家。自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始,什叶派便将阿拔斯人视作非法的篡位者,企图拥戴阿里的后裔取代阿拔斯家族的哈里发,从而成为威胁阿拔斯王朝的政治隐患。阿布·阿拔斯即位以后,于750年2月处死库法的哈希姆派首领阿布·萨拉玛。曼苏尔(754—775年在位)当政期间,阿拔斯王朝继续追捕和迫害阿里家族的成员,尤其是在麦地那将阿里的长子哈桑的后裔悉数囚禁,导致什叶派与阿拔斯哈里发之间矛盾的激化。

库法在倭马亚时代曾经是什叶派的主要据点,但是在阿拔斯王朝初期却处于哈里发的严密控制之下。于是,什叶派选择另外两座城市,哈桑的曾孙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和易卜拉欣·阿卜杜拉兄弟两人约定,分别在麦地那和巴士拉同时发动起义。762年,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在麦地那释放被囚禁的阿里家族成员,由著名教法学家马立克·艾奈斯主持宗教仪式,解除阿里家族成员效忠于阿拔斯哈里发的誓言,公开谴责曼苏尔的统治。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的追随者300余人效仿先知穆罕默德曾经采用的战术,在麦地那绿洲的外围挖掘壕沟,抵御阿拔斯军队的进攻,然而未能奏效,起义失败。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被阿拔斯王朝处死,尸体悬挂在麦地那示众。同年,易卜拉欣·阿卜杜拉在巴士拉发动起义,声势浩大,追随者一度达数万之众。但是,易卜拉欣·阿卜杜拉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未能及时进攻兵力空虚的库法,错失良机,使哈里发得以喘息,从叙利亚和希贾兹调集重兵发动反攻。763年2月,易卜拉欣·阿卜杜拉的追随者与伊萨·穆萨率领的阿拔斯军队在库法以南的巴哈姆拉发生激战,易卜拉欣·阿卜杜拉兵败身亡,首级被送交哈里发。

阿布·阿拔斯当政期间,哈里发国家的政治格局表现出东西分治的倾向。阿布·穆斯林作为阿拔斯王朝的开国元勋,出任呼罗珊总督,驻节木鹿,统辖扎格罗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具有颇强的势力。阿布·穆斯林位高权重,号令一方,并且染指宫廷事务,干涉朝政,甚至以自己的名义发行钱币。曼苏尔即位以前曾经在木鹿目睹阿布·穆斯林的势力,并且告诫阿布·阿拔斯:“如果你听任阿布·穆斯林为所欲为,你将失去哈里发的权位,臣民也将不再遵从你的命令。”751年,阿布·穆斯林遣部将齐亚德进兵阿姆河右岸,在怛罗斯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部,俘唐军2万人。753年,阿布·穆斯林亲自护送朝觐队伍赶赴麦加,其政治势力达到顶峰。

在扎格罗斯山以西地区,阿布·阿拔斯实行家族政治的原则,赐封阿拔斯人出任要职,借助于血缘的纽带确保哈里发对各地的控制。阿布·阿拔斯的叔父阿卜杜拉·阿里是扎布河战役中击败麦尔旺二世的功臣,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出任叙利亚总督。阿布·阿拔斯的另外三位叔父萨利赫·阿里、达乌德·阿里和苏莱曼·阿里分别出任埃及总督、库法总督和巴士拉总督,曼苏尔在即位之前曾经出任贾吉拉和阿塞拜疆总督。另外,一些名望甚高的阿拉伯人家族,如穆哈拉布家族、古太白家族、凯斯尔家族、乌凯勒家族,其成员亦被哈里发委以重任,成为制约和抗衡阿布·穆斯林以及呼罗珊人的政治势力。

754年6月阿布·阿拔斯死后,哈里发曼苏尔、叙利亚总督阿卜杜拉·阿里和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三人形成鼎足之势,阿拔斯王朝面临严峻的政治形势。阿卜杜拉·阿里觊觎哈里发的权位,自叙利亚举兵反叛。曼苏尔初任哈里发,立足未稳,尚难以抗衡阿卜杜拉·阿里,于是求助于阿布·穆斯林。754年11月,阿布·穆斯林统率的呼罗珊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纳绥宾击败阿卜杜拉·阿里统率的叙利亚军队。阿卜杜拉·阿里逃到巴士拉,寻求苏莱曼·阿里的庇护。764年,哈里发为他营造一处新居。不久,新居坍塌,阿卜杜拉·阿里丧命。

阿卜杜拉·阿里兵败以后,曼苏尔与阿布·穆斯林的关系急剧恶化。曼苏尔试图将阿布·穆斯林调往叙利亚或埃及出任总督,以便削弱这位开国元勋的权势。阿布·穆斯林拒绝接受哈里发的委派,班师撤往呼罗珊。然而,阿布·穆斯林在行至扎格罗斯山西侧的胡勒万时,获悉木鹿的守将阿布·达乌德·哈立德倒戈投靠曼苏尔,只得应召面谒哈里发,随即被处死于泰西封。此后,哈里发一统天下,号令四方,阿拔斯王朝的基业得到巩固。

新都巴格达

阿布·阿拔斯和曼苏尔当政期间,哈里发曾经在伊拉克中部相继选择库法、哈希米叶、安巴尔和泰西封作为宫廷驻地。758—762年,曼苏尔斥资400万迪尔罕,在巴格达营建新都。

巴格达原是波斯帝国的一个古老村落,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地处塞瓦德的北端,南距萨珊王朝旧都泰西封约20公里。这里扼守自伊拉克向东通往呼罗珊的道路,沿底格里斯河向南可至巴士拉和波斯湾沿岸诸地以及遥远的信德,向北可至摩苏尔和拉卡以及拜占庭边境。巴士拉一带盛产椰枣,摩苏尔周围盛产谷物,可以为巴格达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不仅如此,伊拉克中部具有悠久的建都传统。在某种意义上讲,阿拔斯王朝继承了古代西亚的政治遗产,巴格达则是汉谟拉比和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的巴比伦以及萨珊王朝时代的泰西封在伊斯兰时代的延续。762年,新都建成。

巴格达本意为天赐。曼苏尔将巴格达称作和平城,时人则称之为曼苏尔城。新都因呈圆形,故而又称团城。巴格达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三层,各设城墙,构成三个同心圆。同心圆的中心是哈里发的宫殿,因宫门镀金而取名金门宫,又因其绿色圆顶高达49米而称绿圆顶宫。皇城、内城和外城各有四座城门,按其通往的方向分别称作呼罗珊门、沙姆门(叙利亚古称沙姆)、库法门和巴士拉门。四条大街从哈里发的宫殿伸向城门,形似车轮辐条。城内大街两旁曾是商贾云集的闹市区。后来,曼苏尔出于安全的考虑,将城内的市场迁至城南的卡尔赫,驻扎呼罗珊战士的哈尔比耶军营位于团城的北侧。

768年,曼苏尔之子穆罕默德(即后来的哈里发马赫迪)从莱伊返回巴格达。哈里发于是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造鲁萨法宫,作为王储的宫殿。鲁萨法宫又称东城,与团城隔河相望,并有浮桥相连,互为犄角之势。

773年,曼苏尔在团城附近另建永恒宫,其中的花园足以使人联想起《古兰经》中所描述的天园。

从马赫迪到哈迪

775年,曼苏尔在朝觐途中死于麦加附近。阿拔斯王朝曾经在圣城的周围挖掘百余孔墓穴,却将这位哈里发秘密埋葬于不为人知的地方。最初,曼苏尔指定他的族弟伊萨·穆萨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曼苏尔改变初衷,另立其子穆罕默德取代伊萨·穆萨作为哈里发的继承人。775年曼苏尔死后,穆罕默德即位,是为马赫迪(775—785年在位)。

阿拔斯人的兴起,曾经借助于其与什叶派的联盟以及阿里家族追随者的支持。所谓“哈希姆的遗嘱”是阿拔斯派政治势力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亦是阿拔斯人出任哈里发的政治依据。马赫迪即位以后,放弃阿拔斯人的传统观点,提出新的立国思想,强调阿拔斯人出任哈里发的合法地位并非来源于阿里之孙阿布·哈希姆的遗嘱,而是在于其与先知穆罕默德之间的血亲关系;阿拔斯·阿卜杜勒·穆塔里布作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超过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是哈希姆族中与先知穆罕默德最具亲缘关系的人,其后裔理应成为圣族的政治代表和哈里发国家的统治者。这一思想旨在否定阿里家族的后裔对于哈里发权位的要求,进而奠定阿拔斯哈里发国家的理论基础。

什叶派于762年发动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仍构成威胁阿拔斯王朝的政治隐患,尤其在不满于阿拔斯哈里发统治的诸多社会势力中影响甚大。马赫迪当政期间,阿拔斯王朝放弃高压政策,采取安抚手段,极力缓解什叶派与阿拔斯人之间的对立。因762年参与起义而被囚禁的什叶派成员得到赦免,500名麦地那青年被招募至巴格达担任哈里发的宫廷卫士。777年,马赫迪将希贾兹的哈里发地产赐予巴士拉起义首领易卜拉欣·阿卜杜拉之子哈桑,并将法达克一带曾被倭马亚王朝没收的地产归还阿里家族。叶尔孤卜·达乌德曾因参加762年阿里派在巴士拉的起义而被曼苏尔囚禁于巴格达,在马赫迪即位以后得到赦免,并被哈里发委以重任,甚至官居维齐尔,成为沟通阿拔斯人与什叶派之间联系的重要人物。

阿布·穆斯林死后,阿拔斯哈里发巩固了在扎格罗斯山以东地区的统治。但是,伊朗高原的土著势力与阿拔斯王朝之间依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波斯贵族苏恩巴泽聚集阿布·穆斯林的旧部,宣称阿布·穆斯林即将作为马赫迪复临人间,在内沙浦尔发动叛乱,继而攻占莱伊和库姆,驱逐阿拉伯人,试图恢复古代波斯的传统信仰。曼苏尔派遣伊吉勒部落首领贾赫瓦尔·马拉尔率领移居伊朗西部的阿拉伯战士1万人进攻苏恩巴泽,平定反叛。

与此同时,胡拉米教派兴起于呼罗珊的东部,承袭古代波斯的马兹达克教和摩尼教以及佛教的诸多思想,强调善恶并存于世界的二元倾向,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消除贫富不均的现象,建立公有与平等的新秩序。胡拉米教派否认阿布·穆斯林的死亡,预言阿布·穆斯林将重返人间,铲除邪恶,伸张正义,拯救苦难的生灵。波斯人哈希姆·哈金曾于747年追随阿布·穆斯林参加呼罗珊的起义。阿布·穆斯林死后,哈希姆·哈金被哈里发囚禁于巴格达15年之久。后来,哈希姆·哈金越狱逃离巴格达,来到阿姆河右岸的粟特一带,宣传胡拉米教派的思想,自称是神的化身和继穆罕默德、阿里、阿布·穆斯林之后传播启示的使者,并常用绿纱罩住面部,被时人称作穆盖奈耳,意为蒙面人。776年,哈希姆·哈金在布哈拉以南的碣石附近发动叛乱。反叛者身着白衣,举白旗为帜,以示对抗崇尚黑色的阿拔斯王朝。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屡败阿拔斯军队,先后围攻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一度控制阿姆河右岸。778年,呼罗珊总督穆阿兹·穆斯林调集重兵,围剿哈希姆·哈金。780年,阿拔斯军队攻陷反叛者的最后据点赛纳姆堡,哈希姆·哈金自焚而死。

785年马赫迪死后,其子哈迪(785—786年在位)即位。哈迪放弃安抚政策,排斥和迫害什叶派,再度激化什叶派与阿拔斯人的矛盾。786年5月,侯赛因·阿里在麦地那发动起义。不久,起义失败,侯赛因·阿里被杀。是为什叶派在哈里发国家的腹地发动的最后一次起义。此后,什叶派的活动区域逐渐转移到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带。侯赛因·阿里的追随者伊德利斯·阿卜杜拉逃离希贾兹,潜入马格里布,于788年在摩洛哥建立伊斯兰历史上的第一个什叶派政权伊德利斯王朝。伊德利斯·阿卜杜拉的兄弟叶赫亚·阿卜杜拉逃到里海南岸的山区,在德拉姆人中进行秘密的宣传活动,亦颇有影响。

哈伦盛世

哈伦(786—809年在位)是阿拔斯时代最著名的统治者。哈伦当政期间,哈里发国家进入鼎盛阶段。《天方夜谭》曾经生动地渲染哈伦的文治武功和奇闻逸事,使这位盛世之君闻名遐迩,蜚声伊斯兰世界。

哈伦是阿拔斯王朝第三位哈里发马赫迪之子,其母海祖兰原为也门籍的女奴,具有柏柏尔血统。哈伦自幼天资聪颖,接受波斯式的良好教育,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马赫迪当政期间,哈伦曾于780年统兵征讨拜占庭,战绩颇佳。782年,哈伦再次率军远征君士坦丁堡,兵抵博斯普鲁斯海峡,迫使拜占庭女皇伊琳娜纳贡乞和。哈伦从此名声大震,开始出任西方诸省区的最高长官。马赫迪为表彰哈伦的功绩,赐封他以拉希德(正直者)的称号,并且将他立为继哈迪之后的第二王储。786年9月,哈迪暴死于巴格达宫中,哈伦即位。

哈伦即位后,继续致力于征讨拜占庭的圣战。自倭马亚王朝后期,伊斯兰世界的北部边境趋于稳定,哈里发国家在叙利亚北部的阿达纳、麦西纳、塔尔苏斯以及陶鲁斯山区的马拉蒂亚、马尔阿什、哈达斯诸地兴建一系列军事要塞,屯驻重兵。哈伦当政期间,在叙利亚北部边境设置新的行省,称阿沃绥姆,将该省的岁入悉数用于对拜占庭的圣战。802年,拜占庭皇帝尼斯福鲁斯一世即位,宣布废除伊琳娜女皇与阿拔斯王朝订立的屈辱性和约,并且致书巴格达,要求哈伦退还拜占庭帝国已经缴纳的贡税。哈伦怒不可遏,在尼斯福鲁斯一世的书信背面写上了著名的答复之辞:“奉至仁至慈的安拉的名义,穆斯林的长官哈伦致罗马人的狗尼斯福鲁斯。不信道的女人所生的儿子,我已阅过你的书信。至于我的回答,我一定会叫你看到,只是现在你还无法听到!平安。”哈伦并没有食言,随即统领10余万人的庞大军队远征小亚细亚,攻陷赫拉克利亚、泰阿纳、伊科纽姆和以弗所等地。穆斯林的强大攻势,迫使尼斯福鲁斯一世重新乞和,甚至皇帝本人及其家族成员也不得不向阿拔斯王朝缴纳颇有侮辱色彩的人丁税。

在大举征讨拜占庭的同时,阿拔斯王朝与欧洲西部的统治者法兰克王国之间似乎存在着交往与合作,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希沙姆的嫡孙阿卜杜勒·拉赫曼在伊比利亚建立的后倭马亚政权。法兰克皇帝查理曼曾经在797年和802年两次遣使谒见哈伦,哈伦也曾在801年和807年遣使回访查理曼。双方互赠礼品,以示友好。在法兰克人从巴格达带回的礼品中,有哈里发国家特产的香料和大象,还有一台精美别致的时辰钟(即漏壶)。哈伦还曾接待过来自印度的使团,他们向哈里发赠送许多贵重的礼品。800年前后,在旧大陆的文明世界,中国的唐朝雄踞东方,查理曼在西欧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哈伦统治下的阿拔斯王朝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独领风骚,三者可谓并驾齐驱,异彩纷呈。

哈伦当政期间,波斯血统的巴尔麦克家族显赫一时,成为穆斯林瞩目的焦点。巴尔麦克家族的沉浮,则是此间哈里发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巴尔麦克本意为佛教高僧。哈立德·巴尔麦克祖居呼罗珊,其父任职于巴勒黑城的诺巴哈尔佛寺,在呼罗珊一带颇具声望。1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法基赫曾经在《地志》一书中将呼罗珊的巴尔麦克人比作阿拉伯半岛的古莱西人。倭马亚时代末期,哈立德·巴尔麦克放弃佛教,改奉伊斯兰教,并参加阿拔斯派在呼罗珊发动的起义,效力于阿布·穆斯林和卡赫塔巴·沙比卜的麾下。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哈立德·巴尔麦克受命掌管税收事务,并且出任泰伯里斯坦、法尔斯和贾吉拉的总督,其子叶赫亚·哈立德出任阿塞拜疆总督。自马赫迪即位开始,叶赫亚·哈立德长期出任维齐尔,其弟穆罕默德·哈立德和其子法德勒·叶赫亚、贾法尔·叶赫亚等人亦任要职。巴尔麦克家族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各地。哈伦当政的前期,巴尔麦克家族的政治势力达到顶峰。许多历史学家甚至将786—803年称作巴尔麦克人的时代。他们执掌着国家权力,支配着国家的岁入,影响无处不在。哈里发国家的要员大都出自他们的家族,或者是他们的同党。几乎所有的人都向他们俯首帖耳,他们的威望甚至超过他们的主人。巴尔麦克人利用职权,聚敛财富,过着帝王般的生活。他们在巴格达东区修筑的宅邸,与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哈里发宫廷交相辉映。他们还豢养文人墨客,为自己歌功颂德。巴尔麦克人在阿拉伯语中甚至成为慷慨者的同义词。贾法尔·叶赫亚是《天方夜谭》中的著名人物,“贾法尔的慷慨”尽人皆知。巴尔麦克人执政期间,波斯贵族的政治势力急剧膨胀,阿拉伯人相形见绌。呼罗珊处于巴尔麦克人的控制之下,俨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国中之国。然而,巴尔麦克人的权势和财富,引起其他政治集团的不满,哈伦对此亦萌生妒意和忌恨之心,因为哈里发国家的天空不能允许有两轮太阳。据说,哈伦不愿其妹阿巴赛嫁人离去,曾命阿巴赛与贾法尔·叶赫亚结为名义上的夫妻,两人却偷食禁果,并将所生的男孩藏匿在麦加。803年,哈伦以通奸的罪名处死贾法尔·叶赫亚,将他的尸体剖成两半,连同首级在巴格达高悬示众。哈伦还查抄巴尔麦克人的家产,并将叶赫亚·哈立德和法德勒·叶赫亚父子下狱。此后,巴尔麦克人在哈里发国家的政治舞台销声匿迹。

阿拔斯王朝前期,呼罗珊在伊斯兰世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倭马亚时代,呼罗珊只是哈里发国家的一个边远省区,隶属于驻节瓦西兑的伊拉克总督。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呼罗珊成为独立的行省,隶属于巴格达的哈里发。总督的人选大都来自土著血统的贵族,构成阿拔斯王朝前期呼罗珊区别于其他行省的明显特征。然而,呼罗珊的土著贵族与阿拔斯王朝之间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呼罗珊岁入的流向则是矛盾的焦点。巴格达的哈里发将呼罗珊视作其重要的财源所在,极力向呼罗珊征收巨额的税收,用来维持阿拔斯王朝的庞大开支,呼罗珊的土著贵族则强调其在伊斯兰世界的特殊地位,要求将呼罗珊的岁入用于当地的建设和在东部边境的圣战。军队的调动构成呼罗珊土著贵族与阿拔斯王朝之间矛盾的另一焦点。哈里发曼苏尔曾经命令呼罗珊总督阿卜杜勒·贾巴尔出兵参加拜占庭边境的圣战,阿卜杜勒·贾巴尔则以东部边境的战事需要为由拒绝执行曼苏尔的命令。后来,曼苏尔准备进兵东部边境平息骚乱,阿卜杜勒·贾巴尔却声称呼罗珊财力不足,无法负担哈里发的军队在东部边境征战的费用。794年,巴尔麦克人法德勒·叶赫亚出任呼罗珊总督,赋予呼罗珊土著贵族以广泛的权力,并且大幅度削减呼罗珊上缴巴格达的税额。797年,阿里·伊萨取代法德勒·叶赫亚出任呼罗珊总督,改变巴尔麦克人的政策,排斥呼罗珊土著贵族,从而加剧了呼罗珊土著贵族与阿拔斯王朝之间的矛盾。806年,原倭马亚王朝在呼罗珊的末代总督纳绥尔·赛亚尔的后裔拉菲·莱斯在撒马尔罕发动叛乱,影响甚大。哈伦委派哈尔萨玛·埃亚恩取代阿里·伊萨出任呼罗珊总督,但仍无法平息叛乱。808年底,哈伦离开伊拉克,御驾东征。次年,哈伦在进兵撒马尔罕的途中病故,葬于突斯附近的萨纳巴兹。

内战与秩序的重建

792年,哈伦指定长子穆罕默德(即艾敏)作为哈里发的第一继承人。穆罕默德因其生母祖拜德系阿拔斯家族成员,具有较为纯粹的阿拉伯血统。哈伦当政的后期,北方重镇拉卡成为哈里发的主要驻地,穆罕默德代理其父留守巴格达。799年,哈伦指定次子阿卜杜拉(即马蒙)为第二继承人。阿卜杜拉因其生母马拉吉勒系呼罗珊贵族乌斯塔兹希斯之女,具有波斯血统。802年,哈伦在麦加明确规定了穆罕默德与阿卜杜拉的各自权限:穆罕默德将首先承袭父位,出任哈里发,并且直接治理伊拉克和西部各省;阿卜杜拉具有承袭兄位出任哈里发的权利,并且统辖扎格罗斯山以东地区。另外,哈伦还指定三子嘎希姆作为哈里发的第三继承人,可继阿卜杜拉之后承袭哈里发的权位,同时赐封叙利亚北部作为嘎希姆的领地。

然而,艾敏(809—813年在位)即位以后,并没有遵循哈伦的遗训。他不能容忍马蒙和嘎希姆与自己共治天下,首先剥夺嘎希姆在叙利亚北部的领地,继而向马蒙施加压力,要求马蒙割让大呼罗珊西部领地,将扎格罗斯山以东地区的岁入上缴巴格达,接受哈里发派驻木鹿的官员。马蒙拒绝艾敏的要求,并且自称伊玛目,与艾敏分庭抗礼。

810年,艾敏在巴格达宣布其子穆萨取代马蒙作为哈里发的继承人,解除马蒙在东部省区的统治权力。811年,艾敏起用阿里·伊萨重新出任呼罗珊总督,统兵4万自伊拉克进入伊朗高原,征讨马蒙。马蒙遣部将塔希尔·侯赛因率军5000人迎战,在莱伊城外击败艾敏的军队,斩杀阿里·伊萨。莱伊之战的胜利使马蒙声威大震,伊斯兰世界形势骤变,埃及、希贾兹和贾吉拉等地纷纷倒向木鹿,巴格达的哈里发仅仅控制伊拉克和叙利亚。塔希尔·侯赛因挥师西进,占领伊朗西部重镇哈马丹和胡勒万,逼近伊拉克。艾敏倾尽最后的力量,再次派出4万人的大军前往胡勒万迎战。但是,这支军队滞留于伊拉克东部的哈尼金,抗命不前,随即自行瓦解。812年初,呼罗珊总督哈尔萨玛·埃亚恩率军3万人自木鹿进入伊拉克助战,马蒙的军队占领瓦西兑、库法和巴士拉,兵临巴格达城下。813年9月,塔希尔·侯赛因和哈尔萨玛·埃亚恩分别攻入巴格达的西区和东区,艾敏死于乱军之中。与此同时,马蒙在呼罗珊的木鹿被拥立为哈里发(813—833年在位)。

艾敏与马蒙之间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哈里发国家的秩序,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形势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尤其是什叶派在伊拉克屡有骚乱,威胁阿拔斯王朝。马蒙即位后,最初定都木鹿,以呼罗珊作为哈里发国家的统治中心,企图借助于波斯贵族的势力恢复秩序。马蒙采纳维齐尔法德勒·萨赫勒的建议,实行与阿里家族成员联姻的策略,于817年将自己的女儿许配阿里之子侯赛因的后裔阿里·穆萨·卡兹姆,即后来被什叶派尊为第八位伊玛目的阿里·里达,宣布阿里·穆萨·卡兹姆作为哈里发的继承人,将后者的名字铸在钱币上,甚至将阿拔斯王朝崇尚的黑旗改为什叶派崇尚的绿旗。马蒙的上述举措,旨在安抚什叶派和平息什叶派的骚乱,进而争取什叶派的支持。但是,此举遭到逊尼派穆斯林的激烈反对。马蒙的叔父易卜拉欣在伊拉克被反对派拥立为哈里发,战火复燃。迫于形势的压力,马蒙于818年离开木鹿,启程前往伊拉克。途中,法德勒·萨赫勒和阿里·穆萨·卡兹姆相继被哈里发秘密处死于萨拉赫斯和突斯。此后,突斯改称马什哈德(阿拉伯语中意为殉教者的葬身处),成为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齐名的什叶派宗教圣地。819年,马蒙击败易卜拉欣,入主巴格达,放弃什叶派的绿色标志,恢复阿拔斯王朝的国色。

中东史——走向鼎盛

伊朗马什哈德的阿里·里达清真寺